【2017年3月】最后的探访:哈尼族传承人李为沙,去世前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精彩技艺



去年的7月,也就是我们采访李为沙老师3个月后,因为肝癌,李为沙老师去世了。采访时,我们不知道他生病,只是看上去很瘦。采访那天,他还要去地里干活。刚刚打他的电话,是他儿子接到,他儿子跟我们确认了这件事。他说,“没有办法。活了55岁。”



第9站,绿春下子雄,3月29日。


从垤施返回元绿二级公路,再往前走就进入绿春县地界。我们要去的绿春的第一站,就是绿春、红河、元阳三县交界的戈奎乡的子雄村。


子雄村,从二级公路可以看到,坐落在逐渐抬升的盘山公路的右侧山巅。村子看着不远,但要在乡间公路沿着山势绕五六公里才能抵达。下午2点半,在离开垤施2个多小时后,我们到了这个陌生的村子。


李为沙.jpg


李为沙老师.jpg


李为沙老师展示乐器.jpg

|李为沙老师展示哈尼乐器破口直箫

我们是第一次到这里来,原因是2015年这里的哈尼族歌手(同时也是乐手)李为沙参加了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,台上他展演了哈尼族的《四季生产歌》《哈尼情歌》《酒歌》,以及三弦等乐器,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。


子雄村是一个村委会,李为沙的村子在下子雄,是一个大村,有120多户人家。


翻越过往的材料,这里没有特别值得书写的历史。村寨的面貌,也跟其他很多地方一样,正在失去风格。村子里早在上世纪80年代,就有篮球场,虽然后来成为年轻人聚会唱歌的地方,但也说明这里并没有因为悬在山上,就多么与世隔绝。


这里应该普遍种茶,李为沙家就有一台炒茶的机械。3月底,春茶已经开始采摘,村子已经很忙了。他家也酿酒,屋子里弥漫着酒糟的味道。


李为沙家里没有别人,他是专门留下来招待我们。在他家坐定之后,我们开始向李为沙老师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音乐。


把我.jpg


把乌.jpg

|把乌

有一个情况,让我们很吃惊。这里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“祭龙”,过三天,要摆长街宴,但是祭龙的时间却是农历的十一月。在前面的探访中,我们知道,元阳哈尼族的祭龙,是每年农历二月,但是,就隔着一条县界,这里的哈尼族已经是另一种风习。


一年的节日,除了祭龙,还有农历十月的“十月年”,农历六月的“六月年”,以及农历七月的“七月火把节”。“七月火把节”的说法,更多是四川有,而七月指的是公历。所以,农历七月,还有“火把节”,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。为了确认,还特意问了两遍,真怀疑是李为沙老师搞错了。


上述节日,以及一年的农时,乃至他们感受到的自然万物的变化,在古歌《四季生产调》里都有口头的传颂。《四季生产调》顾名思义,就是把一年四季每一个月的变化,以及这一月里头应该做的事都要提到。


比如,一月过年,梨开花,二月犁田耙地栽苞谷,三月栽秧,四月份是薅秧,五月端午,六月年,七月火把节,八月打谷子,等等。


《四季生产调》,今天是一个国家级“非遗”项目,但是,事实上,在哈尼族的社会生活里,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一个更大的叙事传统中的一部分。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中,有唱“哈吧”的习俗,每逢过年过节、婚丧嫁娶,都有贝马或者民间歌手,面对公众吟唱哈吧。内容有12个大的方面,也就是有所谓“十二奴局”(奴局是哈尼语歌路的意思)。在上世纪80年代末,由红河县整理的《哈尼族民间史诗:十二奴局》中,与李为沙所唱的《四季生产调》的内容接近的哈吧,被放在“十二奴局”的最后一个奴局里“伙及拉及”中——以冬月为岁首,从冬月一直唱到次年十月。


不过,李为沙老师说,他唱的《四季生产调》,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唱完,这个分量,又比红河县整理的要多了数十倍,真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内容都是一些什么。


李老师还介绍说,这个调子在绿春各个乡镇,内容也是各有不同,而他们村除了他,也还有两三个人会唱。


除了《四季生产调》,多才多艺的李为沙老师,还会唱山歌情歌等不同类型的民歌。


小三弦.jpg

|小三弦

李为沙,1963年出生,拜过两个老师。他的老师,现在都已经过世。目前,他是州级“非遗”传承人,也带有八九个学生,有的跟他学山歌情歌,有的学乐器三弦、巴乌、箫和树叶。


        李为沙说他的学生,有两个已经会弹三弦,还有两个会吹把乌,会吹箫的有四个,会吹树叶的就更多。


这些学生,年龄多是40岁到50岁,甚至弹三弦、吹把乌的比他大十多岁的都有。


李老师说,这些人是过去并不怎么爱好,错过了学习期,所以,现在才“留级”做了老学生。


他给我们展示的调子,除《四季生产调》,其他都跟青春期的社交生活有关。其中一首是三弦弹唱,在村子里边走边弹边唱,是过去村子里月下相约时的调子。


在这个村子,除了乐器和歌唱,还有棕扇舞也是绿春有名“非遗”项目,传承人是另外一位,我们没有见到。


因为正值农忙,我们在子雄村停留一个多小时就离开。我们下一站是绿元公路的终点——绿春县城。我们要在这里见彝族的一位传承人——普旧芬。





主编:刘晓津

采访:信卫波 龙成鹏

撰文:龙成鹏